(香港文匯網記者 車玲玲)全國兩會3日於北京召開,今年參會的多位澳區全國政協委員都將重點聚焦在融入大灣區的發展當中。澳區全國政協委員何潤生認為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是必然選擇,也是難得的契機,可為澳門打開充足的發揮空間,也可為中外企業「走出去」、「引進來」提供窗口和渠道,在助力國家發展的過程中獲得自身充分發展。

灣區城市合作尚待挖掘 澳門應抓住契機

澳區全國政協委員何潤生。

澳區全國政協委員何潤生表示,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背後蘊含着國家對城市間關係處理的科學治理思路,是解決長久以來所困擾的發展資源錯配以及區域發展失衡問題的良方,通過推動城市間的有效協同,能夠進一步釋放大城市增長潛力的同時,發揮其輻射作用,帶動中小城市的發展,實現大中小城市錯位協同發展的效果。澳門作為微型經濟體,地小人多,在3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近68萬人口,城市發展空間有限必定存在天花板,以往長時間依賴於博彩產業單一發展,但新冠疫情卻揭露澳門的發展短板,促使澳門未來必須加快向經濟適度多元化轉型。他認為,現時粵港澳大灣區仍處於建設階段,城市之間的協同合作還有很多的機會及空間尚待發掘,但首要任務是要思考如何突破在一個國家的框架下兩種制度並存、三個法域和關稅區的壁壘,解決澳門居民居住、就業、創業、升學和養老的基本問題。為此,他和他的團隊早於2018年便積極開展相關的研究調查工作,多次實地考察大灣區生活配套情況,收集居民的意見和回饋,並從2019年起就便利澳門居民融入灣區生活的問題提出數篇提案,樂見中央政府重視澳區委員的意見,相繼推出一系列惠澳政策措施,回應澳門居民的所需所求。同時,他還認為不久的將來全球或迎來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和經濟變革,為推動澳門的步伐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高質量發展,他將繼續密切與澳門各社會團體、各界別人士的聯繫,發揮好雙重的積極作用,積極關注新形勢下的澳門在科技創新、特色金融、中醫藥等領域有何風口和契機,適時出謀獻策。

關注糧食問題 研究本土種子改良

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廖澤雲。

社科院對未來五年的糧食缺口警示,糧食問題再次映入眼簾。解決飯碗問題,對提升人民幸福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重要的基礎。全國政協常委廖澤雲關注到部分糧食不能自供給、受制於人的問題,進口的大豆、玉米是人食用糧,也有用作飼料,如果飼料短缺,便會影響用大豆和玉米飼養的食物鏈。由於成本等問題,部分糧食進口存在依賴性。身兼澳門科技大學校監的廖澤雲透露,將進一步研究如何解決種子進口及本土種子改良的問題,以免因缺糧危機對國家帶來威脅。

港澳高中生內地就讀難保送 籲完善政策措施

澳區全國政協委員陳虹。

多年從事教育事業的身兼澳門濠江中學副校長的澳區全國政協委員陳虹,重點關注港澳學生升學問題。目前,在內地生活的港澳學生越來越多,隨着大灣區的融合發展這將成為一種新的教育趨勢,然而,目前內地招收保送生的政策僅涵蓋在澳門或香港本地就讀的學生,對於在內地就讀高中的港澳生來說無法惠及。陳虹委員建議,從政策上完善內地港澳高中生的升學機制,從而使得大灣區發展中的教育體制更加完善,也能促使更多港澳人才到灣區發展。此外,後疫情時代的青少年身心發展也是她重點關注的問題。疫情改變了青少年的生活學習環境,也給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帶來一定影響,她認為學校、家長以及社會應該給青少年正確的引導。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