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德 博士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本港抗疫迎來曙光,部分港人可以開始接種疫苗。

據知目前已有60個國家和地區開打疫苗,合共使用了超過1.7億劑,當中以色列已有近8成人接種,領先全球,而於去年底開展大規模接種計劃的英、美兩國,其接種率亦分別超過25%及15%,中國內地至今也接種了3,000多萬劑,但身為世界數一數二先進城市的香港,疫苗卻姍姍來遲,要不是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協調,以及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以大局為重開綠燈,向當局推薦緊急使用國產科興疫苗,香港人可能又要再多等一會。畢竟,抗疫如打仗,刻不容緩,政府及委員會的做法務實,值得支持。

第四波疫情持續了三個多月,令企業、市民叫苦連天。踏入新一年,港府的抗疫措施不斷提升,由降低強制檢測門檻、封區,到全面收緊入境防控措施,以至近期開始要求市民到食肆堂食必須掃描「安心出行」或登記資料,不負所望,這些措施已見成效,感染個案由高位過百宗回落至近日只有低雙位數字,相信離「清零」的目標應該不遠矣。

至於業界一直關心和期望的「通關」問題,特別是粵港兩地之間恢復跨境人流,則仍然存在挑戰。有港府官員早前透露,要通關的先決條件有兩個,第一是新增確診個案回落至單位數並要穩定,第二是過關的市民有可能需先接種疫苗。前者相信沒有問題,但後者在短期內則較有難度,因為第一、二批疫苗僅二百萬劑,只足夠應付一半獲優先接種人士的需要,雖然當中除了長者、醫護及高危群組外,亦包含部分跨境人士,但只局限於運輸業界,一般跨境港商及市民非在此列。筆者理解,在疫苗需求殷切但供應短缺的情況下,這樣的分配方式是合情合理的,唯有寄望政府能進一步加快疫苗採購和輸港步伐,使得更多有急切需要出境的人士也能有機會獲接種。

與此同時,隨着本地疫情已大幅回落,加上「安心出行」會愈來愈多人應用,本港在疫情追蹤方面的能力也會提升,港府應盡快與廣東省、澳門探討設立某種形式的「旅行氣泡」安排,透過「健康碼」互認或實施先導計劃,允許符合特定條件的人士(例如已通過檢測且與確診者無密切接觸史人士)在入境內地後的檢疫隔離期由14天縮短為7天甚至更短,而已經接種疫苗的港人更可獲豁免檢疫隔離,循序漸進地放寬過境人員流動。

疫苗是戰勝疫情的最終「武器」,也是解除封鎖與世界其他地方重新接軌的重要基礎,不過大前提仍是社區要有70%的人士接種才有群體保護作用,否則只會一通關疫情就爆發不斷輪迴;直到現在,不少市民仍對疫苗特別是國產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存有顧慮,政府除了應繼續加強宣傳和教育之外,更應增加誘因,例如令接種安排更方便和順暢,而已接種的市民亦可在生活上享有更多便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