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family。 作者供圖

潘明珠

在網上寫作堂,我和同學討論故事中的相反人物,同學舉出我和潘金英寫過的一個短篇《女巫與天使》,故事中的女主角討厭和排斥臉上有黑胎印的新同學,正是一美一醜的相反人物,她的心結後來才得以開解。像這些「不討好」的生活經驗,孩子可通過故事思考,學會同理心,與他人和平共融,打破人際隔膜。

香港扶輪社近推一項「和平校園教育計劃」,有些老師討論怎樣可於校內辦配合活動以推廣和平訊息,並喚起及培養青少年之和平意識。我覺得藉閱讀和平共融主題好書,就是很好的方法。

兒童文學中的大愛、尊重和包容,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等的主題書正是好選擇,從閱讀中認識不同族裔的小孩子能在一起玩,相互接受、和諧共存,受到同等的尊重,是一種和平的體現。

例如滲入粵劇文化的繪本《兩個花旦》(陳渝英作,吳浚匡繪)內容講少數族裔小朋友學粵曲,甚是吸引。中文難學嗎?聽外國人講蹩腳的中文或唱粵曲「落花滿天閉月光」,唱時可能發音不夠準,我們會覺得好笑而取笑他人嗎? 《兩個花旦》故事講述小學生華華和少數族裔的同學夏娜中文都學不好,媽媽要她們參加粵劇班,希望對學中文有幫助,但其他同學取笑夏娜,怎做花旦?夏娜覺得曲譜都是些怪怪的字,完全看不懂,而華華對唱曲、造手,也沒有自信,兩人同病相憐,走在一起,互相傾訴、鼓勵,努力學中文,她們最後能成功踏上舞台,成為耀眼的花旦嗎?

此書的繪圖精美,粵劇花旦、小生角色造型的頭飾和服裝,多彩吸引,流露濃濃中國傳統文化氣息。這故事主題肯定小朋友那份努力,應歡迎每個孩子學習藝術,不分種族。

斯洛伐克女作家的《米米與麗蕯》,同樣講兩個女孩,故事內涵更豐富:盲女米米和好友麗薩這兩個非凡的女孩,一個的眼睛總是閉着,另一個眼睛睜大明亮;但米米不怕黑暗,她能用手和耳朵看東西。在其中一篇「看不見的魚」中,兩個女孩想像戴上泳鏡,游進水中世界,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分享她們所「看到」的世界。故事穿插幻想和現實生活童趣,給孩子傳達美善及同理心,令人感動!很希望多分享這些故事,為沒自信的小朋友打氣,也讓小朋友領悟及學會尊重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