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均瑜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教聯會會長

早前50多名因參與「初選」的反對派中人,涉嫌觸犯香港國安法而被捕並已獲保釋。這些人幾乎遍布反對陣營,唯獨教協的代表葉建源獨善其身,原因當然是他沒有參加「初選」。戴耀廷提出的「35+初選」,教協沒有站隊,我還以為教協回復了當年華叔獨排眾議、拒絕「五區公投」之勇,但觀乎後來事態的發展,確實是高估了。

記得在去年8月的時候,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現屆立法會繼續履行職責不少於一年的決定,當時教協就葉建源的去留進行了7天的電話調查,並找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借口發文《教協報》、臉書和WhatsApp,力陳「留任的使命和目的」,最後成功游說會員,過半數受訪者支持葉留任,並「依正手續操正步」,由理事會通過,手續妥當,文件齊全。

然而,一連串留任操作過後,竟不敵一聲「政治號令」,葉建源還是跟隨「攬炒」大隊「鬧辭」去了,會員的期望被辜負,業界的意見傳不到議會。離開建制架構,聲音必然減弱,參政議政的成效必定大打折扣,葉建源不會不知道,只是他服從「政治號召」,在去與留的利害得失之間,政治蓋過了專業。

葉建源是教協推舉出來的代表,可是至今仍不見教協有任何說法,只有葉建源個人透過不同媒體和平台發表自己的意見。當初支持教協的會員,終究投了個寂寞;教協由9月的「大張旗鼓」變成11月的偃旗息鼓,草草收場,沉默神隱,一眾會員和老師成了「鍾無艷」。

教協為何沒有參加「初選」,原因不明,因為教協也從來沒有就此事諮詢會員或表明原因。然而,教協在立法會功能組別選舉中長期佔據議席,誰去代表教育界完全由教協內定。議席既是囊中物,又何必多此一舉,把決定權拱手讓予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