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經驗看,遇到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及時啟動問責,不失為雷霆手段。2003年4月,正當SARS疫情肆虐,中共中央及時將張文康、孟學農免職,任命高強、王岐山為衞生部黨組書記、北京市委副書記,提名王岐山為北京市長候選人,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兼任衞生部部長,一系列人事調整被視為扭轉疫情防控的關鍵之舉;17年後,中國再遇百年罕見的新冠疫情,中央果斷走「馬」(馬國強)換「蔣」(蔣超良),在之後的多輪區域性疫情中,相當數量的官員因防疫不力被處理,問責風暴起到了震懾官場、鼓舞士氣、營造抗疫新局面的作用。

在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主政者有危機感和緊迫感,才是民眾之福。儘管問責的最終目的不是懲罰,但利劍高懸,通過強力問責倒逼責任落實,能喚起公職人員參與一線疫情防控的積極精神、擔當意識,督責他們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從這個意義來說,勸誡千遍,不如雷霆問責。

當前,全球疫情仍膠着蔓延。在內地,儘管疫情時有散發,但從上到下都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案,所有公職人員如履薄冰,嚴陣以待,疫情均在短時間內受控,社會經濟平穩有序。反觀香港,本地疫情一波又一波,漏洞百出,荒唐事不斷,卻不見有任何人擔責,更無一官半職因抗疫丟官,這讓市民在驚慌之餘,更是意難平。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