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以前由香港電視台出品的節目,常常都讓東南亞及內地電視界參考及借鏡,成為亞洲國家中數一數二的指標。我不禁感慨,到底是人家跑得比較快,後來居上;還是我們故步自封,不進則退?

回想《歡樂今宵》當年作為業界中的得意之作,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已經有外景拍攝,衝出香港移師到廣州製作直播綜藝節目「歡樂今宵羊城賀新歲」。當時廣東電視台派了一團隊來學習香港如何製作綜藝節目,他們總是覺得香港製作認真、具創意、能與很多外國節目接軌,他們認為只要來觀望就已經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技巧。曾經有老闆跟我講:「以前是中央台跟我們學習,現在他們已經超越我們很多倍,你們好好地檢討下啦!」我頓時語塞,因為即使我在業界打滾多年,我也想不出所以然,但無可否認他們真的超越了我們很遠了,到底是人才?資源?機會?還是創意呢?

想我第一次負責製作大型戶外綜藝節目是1988年,那時我剛從韓國漢城 (現稱首爾)奧運會回來,便馬上於元朗大球場負責「88區局節開幕禮」。這個活動是「食」着88奧運會的氣勢,以一個小型奧運會開幕禮方式進行,過程包括有各區運動員進場、千人操、花式單車表演、啦啦隊表演、三千學生砌圖案、武術表演、大型文藝舞蹈、歌星演唱等。其實每一次大型活動內容大致上也離不開這幾種,但內容就可以因着製作者的創意作出變化,帶出很多演繹方法,如因應活動主題,創造各項相關表演等。大家也有觀賞過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禮,內容就是以中國儒家思想文化作主題,加上中國四大發明為骨幹,最後融會結合「世界大同」的概念。當然區局節開幕禮跟奧運開幕禮內容相距太遠,規模及資源太少難以比較,不過其精神就萬變不離其宗——以手上僅有的資源,做出令自己和觀眾都感到精彩的表演:例如區局節的千人操,2008年北京奧運人數可能只是多1-2倍,撇除高科技的演繹,都是在於如何統籌一群人去做一個精彩的表演,這就是製作者於活動前要思考的最中心問題,畢竟電視節目終究是創意產業。

我很喜歡參與奧運節目製作工作,因為我可以在每一屆中觀摩學習奧運開幕典禮的製作流程,從中了解他們如何去思維、定主題、去組織、去創意,當中所涉及的,除了製作團隊的用心外,還有背後深遠而強大的文化影響,實在十分有趣。雖然沒有真真正正參與奧運開幕典禮製作,但從奧運大會製作人員提供資料中了解,把得到的製作知識放回香港一些大型活動節目中實踐,也是獲益匪淺。

在全球都在進步下,如果仍抱着「吃老本」的心態是很危險的,因會太過沉醉在過往的輝煌日子,缺少了進步的空間;當有一日回過神來,就發現再沒有人在後面追趕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