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是最近在港島南區拍攝。 作者供圖

趙鵬飛

孤身在外的人,喜歡扎堆,尤其喜歡一群同鄉圍攏在一起。鄉音縈繞的異鄉街頭,這樣的短暫歡愉,是一帖聊以慰藉的止痛藥。鄉音裏,若能再沾點親帶些故,彷彿是切了一塊故鄉帶在身邊,隨時可以從眼前的煩悶中抽離,在故土的溫熱裏浸潤。以致於中國人的世俗文化裏,他鄉遇故知甚至和久旱逢甘霖、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並列為人生四大喜。

香港的第四波疫情,在官民看似處之泰然的波瀾不驚裏,步步緊逼。生活和社交的圈子,再一次收縮到了年中最嚴厲的樣子。社交沒有了,關起門來,一家子一起,仍可以飲茶吹水摸麻將。再不濟,碗碟相碰口角摩擦,數落丈夫責罵孩子,品咂起來,也是有聲有色有滋有味。這樣的日子,於那些獨自在香港謀生的人而言,個中苦楚,已不是簡單的雪上加霜,便可以描摹得了。饒是像我這樣長久遊蕩在外的人,偶爾也還要和遠方的朋友,在微信的雲端上,喝喝酒聊聊天,以紓緩封關閉城後,擁堵的塊壘。

上周六傍晚,天剛擦黑,下樓買東西往回走,穿過附近的小廣場,看見裹着頭巾的印傭,一棵樹下一個,寂寂地枯坐着,全然沒有了昔日圍圈嘰喳的熱鬧。12月的香港,暮色暗沉,涼意浸膚,再看着眼前昏黃燈影裏,一棵樹下一個背影,胸中立時柔腸輕顫。

100年前,滿清氣數將盡,國勢頹廢,民生凋敝不堪,無數廣東人為謀生計,出洋賣苦力。有一群廣東三水的年輕女子,隨着下南洋的船隻,到了新加坡。彼時的獅城,正值開埠百年大興土木,緊缺建築工人。這些來自鄉野的中國女子,一雙柔肩,補了這一急缺工種。挑磚頭、提洋灰、搬木料,出着男子的苦力,掙着微薄的薪水,硬生生在這座城邦的建城史上,留下了不可被輕視的印記。

工作雖累又髒,女子的潔淨和愛美之心,並未全然湮滅。為了避免工地上的飛沙和塵土,弄髒秀髮,她們用一塊漿洗括挺的紅布,在頭上巧妙地裹成一個方形帽翅,既遮土又防曬。紅布艷麗,還能提醒棚架上的工友,在飛磚起瓦之際,小心不要砸到了地面上穿沙走石的辛苦女子。一方「紅頭巾」,亦成了這群背井離鄉女工們最醒目的標誌。

「紅頭巾」們在新加坡參與過的工程,橫跨了英殖民統治時期的港口、馬路、橋樑,和新加坡獨立自治後的各類建築物。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亞洲第一高樓新加坡保險大廈,便是由上千名「紅頭巾」,手腳並用,層層接力,把磚石等建築物料,一筐一筐地運送了上去。後來,新加坡國慶遊行的盛大慶典上,有一輛巡遊的花車,還以「紅頭巾」為主題,感恩她們當日付出的辛勞。最近,廣東粵劇院以此為藍本所排的一齣粵劇大戲《紅頭巾》,還在藝術節上斬獲了系列大獎。

別國史書上的榮耀,並不能掩蓋這群數以萬計、異國謀生女子,辛苦隱忍的不易人生。歲月靜好的恬淡,家園美滿的憧憬,都離不開家富國強的殷實背景。你可曾聽過英美法德的女子,為謀溫飽大批量異國謀生?但凡經濟基礎較好的國家和地區,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的女子,大致上都能獲得格外的珍重和保護。需要為數眾多的女子遠赴他國出賣苦力,實在是一件讓人什麼時候想起來,都覺歉疚和心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