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書讀來十分過癮,也十分暢銷。 作者提供

黃仲鳴

以《唐山大地震》一書成名的錢鋼,2005年在香港大學的圖書館躲了一年,看盡1945年的華文報。他說:「許多晨昏,我在那個寧靜的房間裏享受我的好奇和尋尋覓覓。那個房間,永遠那麼乾冷;常常,我需要套上毛衣,有時還戴上圍巾,它必須是這樣:這是香港大學圖書館的特藏部,數以萬計的縮微膠卷——舊報、舊雜誌、文獻檔案——收藏於此。」

他如渴般閱讀,將一段一段珍聞寫成札記,出了一部書:《舊聞記者:一九四五年的中國》,先出內地簡體字版,再出香港中華書局的直排繁體字版(2006年)。據說,這書十分暢銷。當中,有不少篇章是令人難以忘記的。如他創造了一個名詞:「倀傳媒」。「倀」,據說是老虎咬死人後,那人的魂魄,竟引導老虎去咬別人。這就是不念舊仇舊恨的「倀」,反而與虎同謀,殘害他人。成語「為虎作倀」就由這一故事而來。

在日治時代,在軍統威霸下,一些報人成了「倀文人」(這詞是我創的),一些媒體成了「倀傳媒」。1945年黑色聖誕,日軍入城,報紙停刊的停刊,報人走的已走。錢鋼說,有報紙一夜變色,昨天還疾呼抗日,今天已乖乖地報道皇軍進城。還有的,如《香島日報》,是日本人進香港後,「借用」一家報紙的機器新印發行的。而滯港的報人,為了生計紛紛「落水」。抗戰勝利後,這些人被定為「漢奸」,「落水文人」。當然,有些大喊「冤枉」的,歷經數十載,迄今仍有專家學者去考證其是否「變節」的內幕。

年輕的時候,便知道日本兵有所謂「神風特攻隊」、「玉碎」等不怕死的事跡。據報載,在「為護國而犧牲之日軍將兵,以特攻隊為先導」,以自殺式飛機重擊美艦的恐怖報道,「一機命中敵艦船,立即沉沒。」硫磺島美日大戰,報紙稱,日軍決以「血肉長城,對抗美軍的油鐵洪流」,在最後時刻,「日軍肉攻隊」採取「淒壯新戰術」:「洞穴埋置空桶,士兵懷抱地雷入內,上蓋泥土」,待大隊美軍士兵經過,便「點火線以身殉國」。《香港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登《栗林最高指揮官命令 最後反攻全軍玉碎》,報道了栗林忠道3月17日深夜給天皇的「訣別電」:「戰局已臨最後關頭,職站在前線,祈禱皇國必勝及安泰」,「目下彈盡兵寡,決作孤注一擲,粉身碎骨,以報皇恩,謹率領士卒,高呼聖皇萬歲,藉此永訣。」

看到這些新聞,怎不黯然。

香港有「倀傳媒」,亦有「倀文人」。錢鋼沒有細說香港,只說「我知道其中有個叫陳彬龢,是日本佔領軍委派的上海《申報》總編輯。其實,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他是赫赫有名的《申報》總編輯,但他怎麼成了『倀』?」

錢鋼想知道,我也想知道。成為「倀」,是史學家最值得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