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我今晚看了戲,覺得于是之和葉子的人物形象大大走了樣兒。」1953年11月25日,整整67年前,一些領導、專家看了《龍鬚溝》綵排,提出意見。焦菊隱也在台下看戲,當晚他一夜沒睡。再一次綵排後,排練廳貼出了焦菊隱的長信,把葉子和于是之大罵一通。

葉子是人藝「四巨頭」之一,在劇中扮演丁四嫂。為了演好這個貧苦女人,連該穿什麼襪子,她都想了一個星期,用沙啞嗓子演丁四嫂也是她自己設計的。審查綵排後有人提出意見,葉子開始犯嘀咕,沒有再用啞嗓子。隨之,于是之的表演也改變了。

焦先生急了!「丁四嫂為什麼把聲音變得那樣尖,那樣亮,那樣柔呢?宛如一個風未吹過、雨未打過、毫無憂慮、吃得壯壯的女人,只是因為她懶,或者因為她好賭、好吃,才把日子搞窮了便穿上一身破衣服的!看不出她是一個被苦難所煎熬成嗓音像破砂鍋一般的人來了!演員在力求美化人物。」

于是之因為被批評聲音太小,改為大聲說話。焦先生批評︰「程瘋子也和丁四嫂一樣,大吵大鬧,高聲『演戲』,把二幕一場念叨小妞子的一段台詞,處理成為朗誦式獨白。忘記了你演的程瘋子是在半夜走出來,不肯驚動任何人,怕吵了任何人的覺,而偷偷出來一個人小聲叨念的。」「我看得出來,是之和葉子同志的表演,都是在討好少許幾個提意見的人,而在欺騙廣大的觀眾。」

焦先生不僅對演員,對批評者也毫不留情:「我國的導演與表演還存在着相當大程度的形式主義、概念化、公式化,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在我們的批評者們中間的形式主義、概念化、公式化的思想殘餘。」

好一個焦先生!為了藝術無所顧慮,無所畏懼。而兩位大演員,接到導演意見立刻就改。這和現在的某些排練現場大不相同,氣氛看上去一團和氣,你好我好,不敢說、不想說、不找麻煩。其實是為了不招事,不起矛盾,得過且過。有些演員演的明明不是人物,相差極遠,周圍人或者導演都不敢說,更不敢撤換,耽誤的是藝術。

焦先生長信的最後說:「如果我說得太坦白,請原諒我有責任如此。」責任二字重千斤。看完「樣版戲」,他的責任促使他說出:藝術上只夠「二分」。責任,使他遭到嚴酷打擊,精神和肉體無一倖免,終至重病而逝。焦先生的責任,成就了多少好戲,創立了一個劇院的藝術風格,造就的藝術成就千秋萬代。

責任,比命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