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出台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發展的措施,讓港澳居民享受與深圳市民同等甚至是更優越待遇,深化深港合作、加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大灣區是本港發展的大勢所趨,內地不遺餘力吸引人才,本港也要積極行動,推出優惠措施促進人才雙向流動,鞏固本港獨特優勢、提升創新發展競爭力。

今次深圳出台的措施,為港澳居民在深就業、創業提供更加便利的政策配合,讓港澳居民在就業、就學、生活等方面享受與深圳居民同等服務,有個別措施如創業補貼,更享有高於深圳市民的待遇。這些政策措施當中,有不少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裏沒有提及、也沒有要求的內容,是深圳自加壓力、主動擔當的創新舉措,反映深圳推動深港合作、大灣區一體化雷厲風行。深圳提供優惠待遇,營造良好環境,鼓勵創業,吸引人才,為本港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大展身手、開創前途提供更廣闊舞台,也為深圳和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

深圳在生活、就業、創業多方面提供便利,吸引港人北上,對本港具有啟示意義。匯聚人才是本港賴以成功的重要基石,惟近年本港的人力資源在質、量兩方面均面對嚴峻挑戰。回歸初期政府先後推出「輸入內地專業人才計劃」及「輸入優秀人才計劃」,期望借助內地及海外人才的一臂之力,發展以科技為本、知識密集或高增值的產業。但本港高新產業始終未能成大氣候,而讓輸入的專才扎根香港也未盡理想。以「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為例,入境處在2003年至2012年間共批准了57,126宗申請,最終只有7,033人在2010年至2019年間取得居留權,也就是說,只有12%的輸入人才選擇成為永久性居民。

未能吸引大量優質人才扎根香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與本港產業單一、生活成本高昂有關。眾所周知,本港一直以金融、地產作為經濟支柱,高地價、高租金,缺乏政府在稅務、財政的支援,窒礙了創新產業的發展,從而削弱了對內地和海外優秀人才事業發展的吸引力。

人才是促進社會經濟進步的重要動力,但本港個別政客和利益團體往往以狹隘的眼光看待人才流動,一談及輸入人才就聯想到「搶飯碗」。其實,人才匯聚、發揮創造力,可以為經濟發展帶來活力,創造更多的「飯碗」。香港樂見深圳出台便利和鼓勵港澳居民北上就業、創業的措施,同時也要大膽打破常規,包括仿效深圳和內地領先城市的做法,在住房、稅務、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傾斜性政策,推出吸引內地和海外人才來港就業、創業的措施,在全球化的人才競爭中立於有利位置,提升本港核心競爭力。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