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溟 華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指出,中央繼續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將加快落實在大灣區的「跨境理財通」,並同意把在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內地科創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條件下納入滬深港「互聯互通」的選股範圍。筆者認為,在港上市生物科技優質公司被納入港股通和主要指數產品後,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個股和香港市場的流動性、交易量、活躍度與估值水平,並能形成良性循環,不斷提升香港資本市場的活力、吸引力和競爭力。

新經濟股受市場追捧

自滬深港通開通以來,北向資金始終都處於領先地位,金額遙遙領先於南向資金,而這一現象在今年已發生了逆轉。從南向資金規模來看,今年以來南向資金加速流入港股市場,其凈流入規模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相比2019年已翻番,並創下滬港通、深港通開通以來歷年之最。從南向資金流向來看,消費、醫藥、科技、通訊等行業在內的新經濟板塊較受投資者青睞。基金三季報顯示,多隻公募基金在今年三季度加大了對港股新經濟龍頭的配置。以同股不同權架構在港上市的美團及小米兩隻股票自去年10月獲納入港股通名單後,迄今股價分別飆升2.4倍與3倍,並獲南向資金青睞,多次出現在港股通十大成交排行榜中。今年以來,已有超過120家公司在港上市,集資總額約2,500億港元,新經濟公司集資金額佔比高達七成。其中,在港第二上市的公司和而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的融資佔比分別約為四成和一成,意味着第二上市與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融資佔期內在港上市公司集資總額的半壁江山。

縱向來看,目前恒生指數的前瞻性市盈率為13.5倍,高於其5年平均值2.0個標準差,估值偏高。不過橫向來看,港股以市盈率和市凈率衡量的估值相比全球其他主要股票市場和新興市場,仍處於較低水平。動態來看,越來越多代表中國經濟新方向的互聯網、科技、醫藥龍頭公司選擇在香港上市。按照我們的估算,在過去的兩年半中,新經濟公司在香港市場的市值佔比已經由23%上升到超過35%;我們預計這一比例有望在未來3年間繼續穩步上升到40%甚至更高。考慮到其盈利增長潛力和低息環境對估值的支持,我們認為成長股和新經濟板塊有望繼續跑贏。「十四五」規劃是2021年最主要的的主題投資機會之一,疊加疫情後的經濟反彈、盈利的修復和市場情緒的企穩,科技與消費的中長期投資主線也有望得到支持和強化。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