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奶茶,鹹牛肉雞蛋豬仔包,香港人早餐或下午茶之日常。 作者供圖

鄧達智

平實的文字,簡潔的構思,司徒衛鏞( William Szeto )《 回憶的味道 》十二章讀來趣味豐富,也引發相關枝葉發展。

「鴛鴦的溝飲文化」激起重疊的香港「混血食制」思緒,愈去愈遠超越司徒味道回憶的原意;回憶是藥引,嘗試填補我們習慣性手到擒來餘下的黑洞,成為更寬更廣的無窮樂趣。

論混血,澳門雖然比香港小,歷史卻更長遠至明朝,澳葡混血兒並混血文化早已確立獨特名稱Macanese。或許受制於地域窄小,雖有澳葡食制,究其內容雖未至乏善足陳,選擇亦有限。主要為葡萄牙食制或澳葡屋企飯餸,缺乏再進一步之混血飲食文化成果。

筆者有幸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被澳門廠商賞識,資助製作生平首個時裝系列,往返港澳達三個月,憑此對澳門方方面面認識了一些片面。習慣英國下午茶之茶或啡Danish Pastry或司空Scone小包,回港後晏晝三點三下午茶餐雖非琳琅滿目,不乏選擇,起碼比英式下午茶內容更豐富。當年澳門幾個月,每到下午茶時間必現忐忑,茶餐廳極不普遍,工廠區域尋一杯正經咖啡或茶頗不容易,更遑論馳譽世界的葡撻Pastel de Nata。澳門葡撻的盛行遲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始創於路環島「安德魯」餅店,比諸葡撻發酵,爾後為香港成名立萬的港式蛋撻晚了好幾十年。

香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童年在毫半子(一角五仙)兩個菠蘿包、雞尾包、豬仔包、墨西哥包圍繞中度過(當然不缺廣東叉燒包、臘腸包、雞頭大包,上海小籠包、牛肉包、窩貼、菜肉包……)但現代人叫麵包這個「包」字,尤其焗的包而非蒸的包,源自中國?還屬舶來?

麻煩了三聯出版社副總編輯李安,從Google查到辭源、辭海為我尋找「包」這個字何時在中國出現?活用於何時何物?當然歸納食物類別。

最遠尋得宋代羊肉包子,相信與後來小籠包子一脈相承,卻非近代始普遍的烘焙麵包,那是舶來之物,包括「包」這個名字。

十多年前遊巴西,打卡於里約熱內盧海岸至高,建立起巨型十字架Christ the Redeemer耶穌山,遙望里約著名糖包山Pao de Acucar;即時彈出問號:Pao、包這個字源自西洋還是中國?

後來從西班牙、葡萄牙、中南美洲乃至前西班牙殖民地菲律賓吃過與香港近似的一眾「麵包」,肯定源自葡萄牙古字Pao。尋找中國的包子,其「包」可能需要溯源自形似女性專用繡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