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集中的司馬懿。 資料圖片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尊劉抑曹,藉推崇蜀漢政權為承續漢祚正統,宣揚忠義的價值觀,着力描寫劉備寬厚仁德,關羽勇猛重義,諸葛亮忠誠睿智。相比之下,劉備的對手曹操便被描繪成一個奸雄,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成為小說中的鮮明反派,雖然這種正邪對立的人物設定,具備典型古典小說的特色,但曹操這個反派的形象,畢竟仍是立體的,我們至少在小說中能看到其雄才偉略,賞識賢才時能放下敵我矛盾,得知智囊遽逝時同樣會灑下柔情男兒淚。有賴作者的文學技巧,一般人說到演義中最喜愛的人物,不外乎上述幾個,若從現實的政治角度考慮,我們或許會忽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最後成功者:低調的專業政客司馬懿。

小說歌頌劉備的仁政方針,固然出於傳統的政治觀念,但綜觀中國歷史,政客要在官場成功,又豈能沒有謀略?劉備有謀略,但畢竟需要用道德來包裝,以致未能將之發揮到極致,所以才會在荊州劉表病危時未能早着先機;曹操有謀略,但在官渡之戰後躊躇滿志,未能洞悉當時的政治形勢,致有赤壁之敗。至於司馬懿,他登上這個歷史舞台,比曹劉遲約二十年,據演義描述,他在魏國對內沉潛內斂,隱忍持重,對外養寇自重,不斷為鞏固自己的勢力製造機會,比曹操更能看清楚整個局勢的政治問題,預判各方的策略與行為,雖然不一定對,但至少能從錯誤中反省,從而調整策略,所以我們見到司馬懿表面上被孔明的智慧與韜略比下去,實際上後者六出祁山,卻未能佔得什麼甜頭,演義把這功勞大半歸給他;同時他明白成功的關鍵是要建立自己在魏國的地位,然後伺機給予魏國政權致命一擊,因此他屢立軍功,獲得曹丕、曹叡的倚重之餘,又詐病騙過政敵,然後在高平陵政變中根除對手,可見他對政治形勢的觀察,比曹操更深刻準確。

出色的政客可以卑鄙無恥,沒有道德,但這並不等於他是無能和不專業的。這也正是司馬懿分別在小說中和歷史上的評價。傳統的賢人政治觀,往往讓人分析一個成功政客時產生盲點,認為道德低下就總是不好的,忽視其成功所具備的才能。我們在《三國演義》中少有看見司馬懿的正面形象,這反而讓他少了像劉備所負的仁政包袱,審時度勢,為自己的成功作出果斷、狠辣的決定,所以他以重臣的身份挾君、長子廢君、次子弒君、孫兒篡位都是當機立斷,儘管在傳統價值觀中,其手段多麼的冷血、卑污。

出色的政客少有聖人,多是梟雄,道德難有圓滿,做事也惹人非議,但他們具備明瞭的視野,看清形勢,以致最後能帶領自己的追隨者取得成功。所以,三國時代最出色的政客,非司馬懿莫屬。我們下期再看看演義中司馬懿的人物形象描寫。

■蘇澤民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講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