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昨日首辦「香港政黨主席論壇」,邀請各建制派政黨領袖圍繞香港管治、抗疫等方面作討論。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記者 鄭治祖)隨着「DQ4」事件及攬炒派立法會議員「鬧辭」,議會迎來新氣象。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昨日首次舉辦「香港政黨主席論壇」,主題為「新形勢 新使命 新擔當」,邀請各建制派政黨領袖圍繞香港管治、抗疫、青年出路、建制派如何在議會建言獻策等方面作出討論。他們指出,過去立法會被攬炒派騎劫,令政府不敢大刀闊斧地施政,故在立法會新形勢和新格局下,建制派將會大力督促政府施政,並冀政府開放思維了解政黨智庫的研究成果,讓施政更加緊貼民意。

昨日論壇以網上直播形式舉行,由香港文匯報總編輯吳明主持,邀得各建制派政黨領袖和代表出席,包括民建聯副主席陳勇、工聯會會長吳秋北、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經民聯主席盧偉國、自由黨黨魁鍾國斌。

陳勇:應趁機完善議會制度

陳勇表示,以前的議會一直被攬炒派用各種手段阻礙運作,但在新形勢下,現時是做實事的議會,能夠通過對市民有益的德政。

他認為,當市民對議會的期望變得更高時,議員就應該反映更多民意予政府,並建議政府建立一個定期與建制派溝通的機制,使議員、民意和政府能進行無縫溝通,讓政府的施政更接地氣,市民也能感受新的議會帶來的德政,從而令政府和議會得到更多市民支持,讓議會恢復生機。

他認為,建制派應趁此機會完善議會制度,令香港和議會規則都回復正常。他並勸喻攬炒派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讓議會得以更穩健發展。

吳秋北:激發政府施政能量

吳秋北表示,現時立法會的情況是正本清源,而建設力量亦有不同的利益關注和錯位發展,相信在新格局下會更有作為。

他指出,過往議會被攬炒派騎劫,政府的施政能量被壓抑,因此建制派未來會激發政府的施政能量,令其不敢施政的情況一掃而空,同時會督促政府關注勞工、經濟和民生等議題,拯救失業。

他表示,現時是更好發揮建設力量的時候,要推動政府大膽施政。而工聯會亦很關注土地房屋等問題,未來會督促政府大刀闊斧做改革,如退休保障等。

葉太盼更有效反映民意

葉劉淑儀表示,在新形勢下,建制派要負全責監察政府,但與政府不同之處是建制派在掌握民意方面較政府好,對社會的了解亦更深刻,因此未來會督促政府在施政時更加緊貼民意。

她又指,建制派現在正一路調整角色,希望未來在反映民意和監察政府方面發揮更加正面的作用。

盧偉國冀更能為民做實事

盧偉國表示,現時支持建制的市民覺得很鼓舞,在經歷黑暴困擾後,更希望立法會議員能為市民做實事,發揮立法、修法、財政撥款等功能及監察政府。他表示,立法會不同建制板塊是相對完整的光譜,而做實事就是要支持政府依法施政,是其是、非其非,「對我哋膊頭上壓力係大咗,但我哋亦覺得樂意承擔。」

他又指,建制派的智庫一直在做各項政策研究,並將研究成果與政府分享互動,因此當政黨發揮智庫的功能時,政府亦要開放思維。

鍾國斌囑政府跨部門制策

鍾國斌表示,建制派各政黨代表不同市民及專業界別,因此絕不認同「橡皮圖章」的說法。他指出,香港作為國家中一個非常特別的國際城市,應該把握機會保持優勢和競爭力,在發揮自己能力之餘,亦要思考如何幫國家發展到新一個層次。

他批評,香港特區的政府官員太守舊,不肯作出變化,而且會互相卸責,反之內地官員思維開明,勇於改變。他認為,改善是雙方的,當議員要適應改變之際,政府亦要同步改變思維及處理方法,同時在科技快速進步時,政府應跨部門合作制定政策,改善施政內容,否則在思維不變的情況下,再多的好意見都沒有用。

立會拉布絕跡 建制更加實幹

全國人大常委會早前通過有關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格問題的決定後,攬炒派議員「鬧辭」,令建制派議員需肩負更多責任。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昨日在論壇上表示,近日議會已無拉布情況,因此建制派議員可提出無約束力動議,討論不同的重要議題,但相對地建制派議員亦需調整工作,除了繼續約見不同市民代表,亦要在各項會議上投放更多時間和精神,更謹慎地審視政府部門申請的撥款。

葉太:無「藉口」再離開會議廳

經過DQ4及「鬧辭」事件後,議會目前只餘43名議員,其中41名為建制派。葉劉淑儀表示,由於攬炒派議員經常拉布,過往財會內的一個撥款申請也會拖足3周,所以建制派議員會善用被拖延的時間,約見不同專業人士,了解他們對各項政策的意見,而現時為了維持足夠會議法定人數,建制派必須調整工作,在會議上投放更多時間和精神,無「藉口」再離開會議廳。

她坦言,政府官員過往出席會議時,經常被攬炒派打斷發言,而現時議會只剩建制派,因此他們必然會更審慎處理撥款申請。她指,當律政司或衞生署等部門需要資源改進科技設備,相信議員都會支持通過撥款,但若某些政府部門為膨脹架構而開設職位,相信議員一定不會支持。

盧偉國:為民生樂意承擔

經民聯主席盧偉國表示,在新形勢下,各方面都對議會有所期盼,希望建制派做更多實事,雖然他們面對更大壓力,但為了民生也會樂意承擔。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