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世紀性災難──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並蔓延多時多地,給人類社會造成巨大傷害,也促成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命題,各國各地的人們都因應疫情而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和應變,也有了一些不約而同的選擇,其中最簡單及普遍的就是:在家上班(Work from Home),這個WFH簡稱也一下子成為社交媒體間的熱門關鍵詞。

商家腦袋機靈,尤其是主宰政經走向的科網巨頭,他們不但大發「瘟疫財」,還靈機一動,想出這個看似更具效益、應時又人道的「好主意」:在家工作。其中Twitter行政總裁多爾西(Jack Dorsey)更坐言起行,早在5月中就率先發內部電郵表示,員工可「永遠」在家工作,即使疫情過去、封鎖措施解禁後,亦不一定要返回公司。

而「風頭躉」、臉書(facebook)創辦人兼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不甘後人,他緊接着稱,預計未來5至10年內,該公司將有一半職位採取在家工作方式等等。

在科技巨頭及其掌控的互聯網的推動下,一時之間,網上輿論嘩然,不乏大聲叫好的網民,對宅民來說,更簡直是「德政」。科技巨企們開發、生產和銷售的網絡相關產品及其配件也因此大受青睞,其股價自然大升特升。

事實上,無論是出於以減少接觸、預防傳染的公共衞生需要,還是顧及員工健康安全,「在家上班」的安排都是一種有效兼可行的紓緩疫情擴散的方法,而且,看來也是「多贏」之計──公司節省了營運開支和設備費用,員工節省了通勤時間和費用,平日堵塞的車道難得如此暢順,擁擠的車廂變得鬆動。即使需要上班者,也感覺辦公室環境不再人多聲雜,難得清靜。

此外,疫情令人們感覺到家的重要性,在生命面對威脅時,家,成為避難所,家人成為慰藉心靈的對象;在社交「限聚令」下,人們只能待在家。於是,此時此刻,一餐家常飯,何其香噴噴!然而,對於居住環境擁擠的都市人,尤其是香港人來說,在家工作、網上上課等,不但不切實際,更引致家人因為接觸多,乃至因為「搶空間」而發生的衝突也多了,早在數月前,香港的家暴數字在疫情下已升逾一倍。全球其他地方也陸續出現瘟疫後遺症:「親密暴力」──「禁足令」迫使家暴受虐者與施虐者長時間共處,家,不但成為犯罪現場,更變成煉獄!

家是個講愛的地方,當家變成了競爭的工作場域,家,還是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