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兩代人烤出東北金字招牌。 香港文匯報記者于海江 攝

破鐵皮圍爐灶 廢輪輻條串肉 真味迎四方客

「烤羊肉串嘍!不好吃不要錢,快來嚐嚐吧!」上世紀九十年代黑龍江省七台河市于吉芬的叫賣聲傳遍了當地的一條老街。誘人的香氣,鮮嫩光亮,油滋滋的羊肉串,讓食客們開口就停不下來。當年為了供三個孩子讀書,于吉芬開始擺起地攤賣烤串,卻不曾想憑借始終如一的「真」字訣,在燒烤行一幹就是三十年,一手創建了在東北響噹噹的「邢氏老太太烤串」金字招牌。

如今,于吉芬經營了半輩子的燒烤生意在小兒子邢兆寬手中越做越大,短短十年不僅在省城哈爾濱連開五家店,更在深圳羅湖區和南山區增設兩家分店,不少廣東老饕甚至從香港去深圳過周末的客人,都迷戀這一口「東北小燒烤」。于吉芬本人亦成為燒烤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人。

■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海江、吳千 哈爾濱報道

「先招待客人上樓!倒點水上點小零食,千萬別怠慢了!」坐在一樓門廳處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的于吉芬「眼尖」地看到幾位在店舖開始營業前就到來的客人,原本低聲細語跟香港文匯報記者聊天的嗓音突然洪亮起來。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麻利地起身,一邊上前攬客一邊招呼做營業前消毒清潔和準備工作的服務員把客人迎上樓。「這一行幹了30年,走到今天不容易,我覺得做餐飲和做人一樣,就講求個『真』字。」

條件簡陋食材不簡

當年,于吉芬一家五口人租住在一間又破又小的屋子裏,同擠一張炕睡覺。「那時候真窮,全家就我愛人在礦上做零工有幾十塊錢的工資,管了全家吃飯,剩餘積蓄連一台60元(人民幣,下同)的洗衣機都買不起,正在長身體的三個孩子常常吃不飽飯。」于吉芬回憶道,三個孩子特別要強,學習都很好,但是供他們上學的錢都難以為繼令她十分內疚。

輾轉難眠幾個晚上,于吉芬決定擺攤去。她用撿來的一小段破鐵皮圍了個長方形爐灶,弄點碎炭,買點牛羊肉,把單車廢輪子上的輻條搓洗乾淨,串上肉,開始在大街上賣烤串。

「當時幹這行的沒幾個人,都是在戶外擺攤,一塊錢5串。」中午開始擺攤賣到晚上,顧客並不多,大部分人都買一兩塊錢的串,少數時候碰上三五個人小聚能賣十幾塊錢。「除去買肉、燒炭,每串利潤只有幾分錢。但我寧可少賣幾串,也決不用剩肉,如果有沒賣完的就拿回家給孩子們吃,我不能坑別人,更不能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于吉芬認真地說。

于吉芬每天凌晨四點起床,去早市挑選最新鮮的牛羊肉,回家後處理得乾乾淨淨,切成整齊的小塊,拌勻佐料,再一根一根的串。「手指頭被鐵籤子尖扎出密密麻麻的血口子,到了冬天還容易開裂,現在想想還真是遭罪。」夏天曬得皮膚爆皮,被火和太陽一起炙烤得「直冒油」,但最難捱的還是漫長的冬天,要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褲,厚底棉鞋裏還要穿兩層毛襪子,北風刀子似的橫着刮,炭火星被風撲得滿身滿臉都是。 「燒烤要勤翻串,得同時操作一大把籤子,帶着手套根本攥不住,兩隻手背常常被火燎得通紅一片,再被冷風一吹,感覺都要裂開了。」于吉芬苦笑着又自嘲地說,當時真不當是自己的手,一點也不知道心疼。

子承母業初遇挫折

2003年,孩子們陸續長大成年,曾經一個小小的燒烤攤也變成了四家燒烤店,苦心奮鬥了13個年頭,將近60歲的于吉芬逐漸萌生了「退休」的想法。小兒子邢兆寬便接過母親的接力棒,想要施展拳腳大幹一番。

2005年,懷着憧憬與抱負的邢兆寬帶着全副身家獨闖省城哈爾濱,快速張羅起一家燒烤店。店址選在平價住宅區,但烤串的價格卻高得接不着地氣,再好的烤串大家都不認,不出一年一百萬元全打了水漂。

于吉芬把兒子的失落看在眼裏,表面卻風平浪靜。因為資金不足,七台河老家的門店陸續關閉到只剩兩家,豁達的于吉芬又重出江湖,助兒子走出陰霾。

跌倒爬起站穩腳跟

在母親的幫助下,邢兆寬踏踏實實在老家沉澱了三年,不時去省外有名的烤串店學習取經,再次踏上哈爾濱的街頭,他毅然選擇在當初摔倒的地方爬起來。

還是曾經的街區,但不一樣的是開業不到兩個月,「邢氏老太太烤串」的風味小串就以貨真價實的品質、滋味絕美的口味和獨出心裁「會自轉」的獨特烤架,隱藏在「陋巷」中的小店被一傳十十傳百,引得食客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甚至排起長長的等餐隊伍。「很多外縣的客人周末驅車前來,寧可排隊兩個小時也不換別家。看到這一幕時,我的眼眶是濕潤的,很感動,也更有信心和動力把店做得更好!」回憶往昔,邢兆寬仍十分激動。

從1990年只賣牛羊肉兩種烤串至今,于吉芬母子倆不僅將燒烤攤開成了家喻戶曉的燒烤名店,熱銷單品更逾五十餘種,僅最普通的牛羊肉串每天就要賣掉一百多斤,年銷售額近2億元。

「現在很多顧客出門旅遊或是到三亞過冬,饞這口了就給我打電話,每次都訂幾百上千個串,我給他們包好佐料,把生串加上冰袋密封好郵過去。」于吉芬不無自豪地說,若是如此算下來,我家的客人遍布全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