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讀者在聽到莎士比亞(Shakespeare)這位大文豪的名字時都不免退避三舍。不過,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我們已不經意地受到莎翁的影響。

莎士比亞開始創作時正身處英國最輝煌的年代──伊莉莎白時代 (Elizabethan Era)。在這位女王的統治下,創作自由度大幅提升,而莎翁理所當然地成為其中一位受惠者。最明顯的結果,就是他在作品中竟創造了超過一千七百個生詞!如果學生自創生詞,老師都會說一句「豈有此理」。可是,英國人在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間使用的近代英語(Early Modern English),是從盎格魯—撒克遜語(Anglo Saxon,又稱古英語)變化為現代英語(Modern English)的轉折期,其拼寫與文法均未有一定標準,也就是為什麼莎士比亞能夠自造新詞(Neologism)了。

當然,作為塑造西方文學框架的佼佼者,莎翁創詞時並非隨口胡謅,其中大多數生詞是由名詞(noun)轉變成動詞(verb)、動詞化成形容詞(adjective)、加上字首(prefix)或字尾(suffix),又或是合併兩個原有詞彙(portmanteau)。也就是說,他只是基於這些生詞的原有意義而作出變化。

另一方面,這些變化也是為了讓演員的對白符合韻律(metre)。就像唐宋詩詞般,西方文學作品中亦有自己的一套音韻結構。當時最廣為人知的韻律名為弱強五步格(iambic pentameter),也就是一個句子當中有十個音節(syllable),而每兩組音節皆需要遵從「弱強」的音調。不少莎翁劇作中的角色都跟隨這種韻律說話,可想而知,莎翁不僅要讓每句對白符合句長,還要找出適合意義和節奏的字詞,也難怪他寧願自創生詞了。

寫到這裏,相信不少讀者都會好奇莎士比亞到底新創了哪些詞彙。大家還記得寂寞的形容詞「lonely」嗎?在莎翁以前,英語是無法形容寂寞的。他把「lone(獨自)」一詞加上了字尾「-ly」,這才讓英語世界讀懂了寂寞。除此之外,他還喜歡「擅自」為詞語加上字首,譬如un-,把「comfortable(舒適)」變成了「uncomfortable(不舒適)」。

不知不覺間,莎士比亞留下的字詞已經融入我們的語言之中。下次我們再談談他的作品為何能名留後世。

■輕颺 語言通用教育學部講師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網址:www.hkct.edu.hk/

聯絡電郵:dlgs@hkct.edu.hk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