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佩璇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第三波疫情爆發兩個月來,安老院舍成為爆發疫情的高危地方。7月份以來,全港有20來間安老院所爆發疫情,中招者達到100多人。這波疫情感染者中約4成為老人,死亡患者中9成以上是長者。其中,住安老院舍患者死亡率較居家的患者高出大約10%,至今已有 20多名居住安老院舍的長者死於新冠肺炎。對此我們感到痛心。

疫情暴露香港安老院舍在公共衞生危機面前的脆弱,也將香港積弊已久的養老問題再度暴露在公眾面前。港府應藉此危機檢討安老服務不足,為長者提供有尊嚴的安老環境,以應付人口老化和公共衞生風險。

香港是個老齡化社會,65歲以上長者人口明年將超過19%,也就是每10個人裏面,接近兩人是長者。雖然香港養老模式依然以家居養老為主,政府提供「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但「院舍照顧服務」是香港安老的重要部分,民眾需求很大。目前香港1,000多家安老院所,約7萬個床位,能進入安老院所的老人不足8%。公營安老院舍一床難求的局面已經延續多年。據媒體2018年的統計,長者須花3.2年的時間等候公營安老院舍宿位,甚至有數千名長者在等候中去世。這樣的情況迄今沒得到改善。

而與此次院舍爆發疫情關聯密切的是,安老院舍空間狹窄,環境堪憂。政府規定的法定最低人均樓面面積僅為6.5平方米,相當於兩張大床的面積,除去公用面積,床與床之間甚至容不下一張能夠轉動360度的輪椅。一旦發生公共衞生安全事件,如此逼仄的環境很容易成為傳染病的溫床。而如此環境,老人的尊嚴和老人的心理情緒統統被忽視了。

安老院舍環境改善一直是個大話題。社會曾有聲音呼籲增加安老院舍法定最低人均樓面面積,但面對需輪候3年多的數千長者,在先解決床位困境還是改善院舍基本環境問題的所謂「二選一」中,政府唯有一聲嘆息。但是,安老問題不應該是「二選一」的選題,麵包要,牛奶也需要。香港安老是政府需要承擔的重要責任,也是一個文明社會的標配。

事實上,香港不是沒有土地,而是缺乏合理利用土地的能量。社會上可以爭辯在高爾夫球場建屋,為何不可以在鄰近市區的郊野綠化園地撥一點土地興建安老院舍?再不濟,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部分,香港完全可以爭取中央支持,在大灣區建現代化康養中心,令這些為香港作貢獻、打拚幾十年的老人,能夠在較好的環境裏安享晚年。安老政策如何適應香港老齡化社會需要,政府應該下大決心了。

一個有為政府不僅要為秋冬可能出現的新冠疫情捲土重來為安老做好充分準備,也需要為未來日益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做好規劃,訂定目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期待在10月政府工作報告中,能看到特區政府安老工作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