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認為,對於坊間現時提出各式各樣的意見,大家應該返回基本法的初心。(資料圖片)

2019年到2020年的這一年,對香港來說,無疑是異常困難的一年。長達大半年的修例風波使香港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整個社會幾乎完全撕裂為藍黃兩派,「政治化」如一頂緊箍咒,牢牢地套在每一個人的頭上。而黑天鵝事件般的新冠肺炎疫情,則又增加了社會和經濟修復的難度。香港國安法雖如一劑靈藥,給「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裝上了「殺毒軟件」,讓香港可以在和平的環境下重新出發,聚焦真正的問題。但風波過後,尚未從暴亂傷痛中完全走出的香港,要解決這些深層次問題,卻也並不容易。如何增加政府公信力以走出舉步維艱的境地,如何避免讓社會再次陷入巨大的撕裂或失序,考驗着為官當政者。

最近一段時間,香港全城最熱的話題有幾個,除開疫情外,一個是所謂「三權分立」,一個是法院監察。這兩個話題都涉及法庭,而且都不是新問題。其中,「三權分立」是一個更老的問題。每隔一段時間,反對派就要炒作這個在法律上並不存在的偽命題,再故意挑起一波社會矛盾。其真正意圖在於無限抬高特區的立法與司法權,妄圖達到「去中央化」的目標,但好在經過近兩周以來的社會辯論,真理已越辯越明。

另一個關於司法機構的問題,則是一個越來越受到關注的問題。司法獨立及司法公正,曾經讓以法治為核心價值觀的港人引以為傲。沿襲以普通法為基礎的司法審判體系,亦為「一國兩制」之下承擔重要橋樑作用的香港提供了法律基礎。其中,基本法第85條明確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獨立進行審判,不受任何干涉,司法人員履行審判職責的行為不受法律追究。

然而,隨着凡事皆被「政治化」,法官難免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更有甚者,有的還或多或少受到境外勢力的影響。從2014年違法「佔中」的「七警案」判決之後,法官在審理政治案件時的導向問題,在去年及今年的修例風波案件審理中,變得越來越突出。前終審法院常任法官列顯倫日前在報章撰文《是時候緊急改革了》,斥責香港一些法院和律師對「一國兩制」的理解「遲鈍得令人瞠目結舌」,甚至允許顛倒基本法,將個人權利置於公共利益之上,「幫助製造了」過去一年的街頭混亂等社會環境。批評相當嚴厲!香港文匯報及香港文匯網亦重點報道了多起涉嫌「司法不公」的判決,並以專題形式(點擊「閱讀原文」關注)列出重大或受到質疑的案件,以供市民參考及監督。社會上呼吁司法改革的聲音,越來越大。

吊詭的是,在上周的特首記者會上,林鄭月娥表示「一如既往地呼吁市民要尊重法庭裁決,不要肆意評論每一件案件」及「對於坊間現時提出各式各樣的意見,大家應該返回基本法的初心」之後,社會上一些批評的聲音卻將矛頭由司法機構轉向了特首,甚至質疑特首才是「反中亂港最大的支持者」。筆者認為,這樣的無端揣測,使社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同時,亦在嚴重損害本已脆弱的政府公信力,無意中做了反對勢力的幫兇,此風不宜長。

正如立法會議員陳健波所建議的那樣,在對「政府拳打腳踢」和「扶政府一把」之間做選擇並不難。他指,「今時今日,反對勢力已經建立全方位拖政府後腿的能力。香港的情況像一個10多年都周身病痛的人,實施國安法就像打了支強心針,但經過這麼多年的傷害,還是百病纏身,手腳又被人綁起。在這個時候,政府做得不好,當然要批評,但究竟要扶政府一把,還是對政府拳打腳踢,我想我們要用平常心,不會很難選擇。中央、港府,香港人,一定是坐一條船上,共苦共榮。」

香港是以行政主導的政治體制,以行政長官為核心向中央人民政府負責。作為特首的林鄭月娥認為,在今日政治上比較紛亂及兩極化的情況下,大家應該要把持原則,即在行政主導的政治體制裏,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是各司其職,而司法機關的司法審判獨立是至為重要,並以此解釋為何往往發生了一些案件、檢控時,「大家問政府官員的看法時,為什麼我們的回覆也是:由於這件案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我們不會公開評論,便是不想有任何會影響司法獨立審裁的情況。」她認為,對於坊間現時提出各式各樣的意見,大家應該返回基本法的初心。

回到「三權」之一的司法機構本身,司法獨立只是要確保法官判案不受外界干擾,卻並不等於司法機構「無王管」。而社會不能對法庭、法官進行攻擊,卻不等於不能對改善法庭的運作、保證司法公平公正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政府及司法機構亦必須審慎看待,提出必要的司法改革措施,確保司法機構不偏不倚、不持立場、依法公正判案和處事,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珍惜本港良好法治這一寶貴的無形資產。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