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拓新質生產力 創科職缺逆市增



AI電子機械工程等行業求才若渴 職位增10%
踏入大學畢業季節,不少大學生忙於搵工,在當前國際政治環境及關稅貿易爭端下,經濟未明朗,影響就業市場。香港文匯報取得大學聯校就業資料庫(JIJIS)的最新數字顯示,今年1月至3月提供予本港大學畢業生的全職空缺有7,900多個,雖然較去年同期減少,但薪酬卻微增2%,在香港創科AI (人工智能)發展勢頭下,與電子、工業、電氣及機械工程相關的職位空缺逆市增加一成,相關人才相當搶手,凸顯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與人才的重要關聯。有學者專家指出,今年首季本港整體經濟及就業仍屬穩定,數字更多是說明僱主對前景抱觀望,因而延後招攬新人,估計隨着各地應對貿易戰的政策方向逐漸明朗,今年底前就業市場或會回暖。●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
根據JIJIS回覆香港文匯報的數據,今年1月至3月,適合大學畢業生的全職職位有7,928個,較去年同期減少8,478個,跌幅51.7%,而提供空缺的僱主也由約1,000個減至640多個。相比受疫情衝擊最大的2020年及2021年,該兩年首季的空缺亦有逾1.2萬個。不過待遇方面,今年首季大學畢業生職位薪酬中位數是1.95萬元,平均薪酬2.1萬元,較去年同期輕微增長約2%
服務零售業職位銳減
數字顯示,不同行業絕大多數工種有意招聘大學畢業生的職位都減少,其中客戶服務類包括零售、酒店、旅遊等行業的情況較顯著,空缺由去年首季的4,502個減至今年的351個,跌幅超過九成。
其他包括IT程式設計、銀行、教育、市場營銷等多個傳統行業空缺數亦跌逾一半。
個別工種的空缺數目則逆市增加,其中電子、工業、電氣及機械工程類別由1,773個增至1,957個,增幅約一成;而樹藝園藝、紀律部隊、室內設計等空缺亦分別微增5至7個,由於有關工種空缺基數低,所以升幅高達三倍。
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表示,電子、工業、機械等工程職位增加,是受惠於本港創科產業發展,「近年特區政府在AI+、生命科學及金融科技等投入大量資源,相關基建及技術需求增加,帶動了這些工程類職缺的增長。」
雖然今年首季大學畢業生職位空缺明顯減少,但他認為期內香港整體失業率維持3.2%,反映總體就業市場仍能滿足求職者需求,而本地生產總值升幅亦較預期佳。
他認為,貿易戰下本港企業更趨審慎,降低或延後投資未來人手的意願,令「招新人」環節受影響。
黃錦輝認為,普遍香港僱主目前是處於觀望階段,「貿易戰的不明朗環境,讓企業較難作出長遠規劃,因此暫時減慢招聘,但隨着國家及香港應對的方向逐漸明朗,市場將有機會回暖。」
他相信,職位空缺及市況於第二三季或至少年底前會有好轉,一方面是因為美國或會降低關稅,另一方面香港的「零關稅」亦可吸引外商,並在中美爭端的新形勢下發揮「超級聯繫人」優勢,成為跳板助力內地將外商「引進來」及讓企業「走出去」,這些都能使經濟回穩。
美關稅政策衝擊就業
資深人力資源顧問、毅知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萍表示,電子及機械工程等職位逆市上升,主要是因相關工種原已存在一定程度人手短缺,加上本港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快速發展,相關企業人才需求進一步增加。
她認為,經濟不穩及國際局勢是影響大學生求職的關鍵因素,尤其是今年初上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其貿易及關稅政策衝擊環球經濟環境,包括出口貿易、製造業、物流業,金融業及消費相關行業都會採觀望態度,導致招聘意慾下降。
她指出,市場普遍認為,特朗普政府政策朝令夕改,令未來發展充滿不確定性,企業為減低風險,對招聘新人態度愈見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