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全球辦就業展 人未抵港先受聘

人才辦總監劉鎮漢:來港高才優才就業創業者佔75%
香港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搶人才」,以配合香港經濟轉型和長遠發展的需要。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總監劉鎮漢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透過各類人才計劃來港的高才及優才,約一半已成功在港覓得工作,另有25%在港創業,其餘25%則仍在待業階段。他解釋,專才待業的原因是他們的專業領域狹窄,例如火箭燃料專家,香港沒有相關產業;但只要技能轉移也能配對合適的工種,人才辦會繼續舉辦招聘會協助他們在香港落地生根。同時人才辦將主動出擊,帶領香港企業前往海外舉辦就業博覽招人,讓專才未抵港前已覓得心儀的工作,做到「工等人」,而非「人搵工」。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啟業
劉鎮漢昨日在傳媒聚餐時分析,透過各類人才計劃移居香港的高才和優才的就業數據,整體有50%專才已在港覓得合適的工作,另四分一已在港創業當老闆,餘下四分一仍未覓得心儀工作。在待業的專才當中,他有信心當中大部分能在人才辦協助下最終找到工作,例如透過提升求職技巧,包括如何填寫履歷以展現本身技能吸引僱主等,只有小部分因為專才的心態問題,未肯因應環境改變調整心態,較難搵工。
主動幫專才配對工作
劉鎮漢舉例,「如果你是火箭燃料的研究員,香港是無這類工種的,如果你要繼續做火箭燃料研究,麻煩你留在自己原來的地方,但你想在香港發展,就可以用你的skill set(技能)去配對(工作)。」又例如,過去有人才本身是研究氫氣容器專才,來港沒有相關工種,該名專才遂調整心態,成功加入煤氣公司將其專業知識應用於研發煤氣鼓等,將技能轉移發展新職業方向。
同時,有部分人才學歷高故期望更高,尤其一些到海外升學的內地人,不少也擁有博士學位,「個個都是PhD(哲學博士),可能讀多一個PhD」,但他們需要管理期望,因讀書愈多以為找到工作的報酬亦愈多,職位也愈高,「但你沒有工作經驗,讀書多未必是有用的,除非你去大學做研究工作,一班讀了很多年PhD的人,未曾很清楚社會究竟怎樣運作,我們有時候去做講座,用很多時間解釋給他們聽,你的期望不要那麼高。」
他強調,來港人才需要了解香港工作情況,「你來到究竟是有什麼工作可以找到,有什麼工是找不到的,很多時候來到的那些(人才),我想他也未曾做過research(資料蒐集),或者他心理未曾做過準備。」
為使專才加深對香港就業市場的了解,甚至在抵港前已獲得聘書,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及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上月12日至13日首次帶領近40家企業前往馬來西亞吉隆坡推廣招攬人才,兩日活動反應熱烈,共吸引逾4,000人次參與,各企業收到上千份人才的履歷。
聯同港企出訪攬人才
劉鎮漢表示,聯同企業出訪招攬人才,可確保人才來港前已獲職業配對。上月在吉隆坡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匯聚發展推介會,包括主題論壇及企業招聘兩部分,並邀請專家分享大灣區人才發展趨勢與前景,而各參與企業亦即場為當地人才提供職位選擇及發展機會,接受查詢及接收人才遞交的履歷,回港後再進行後續招聘安排。
他形容是次活動超出人才辦預期,兩日有逾4,000人次參加,當中不少是高才通計劃下百強大學名單的馬來亞大學(Universiti Malaya)學生,而參加的企業合共收到近千份履歷。
他指出,香港的國際化及薪酬吸引,同一專業和職位,大馬的薪酬僅為香港的三分一,而不少企業反映馬來西亞人才對來港發展深感興趣,主要查詢企業空缺情況、個人資歷配對及發展空間等,企業亦認為推介會有助招攬所需人才,未來有興趣再參加。
該次聯同各企業到大馬招攬人才,主要是讓有興趣的人才來港前已獲職業配對,而人才辦會繼續為內地及海外人才進行更多職位搜索及配對工作,預計今年第四季將再次與各企業到海外舉辦同類的人才推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