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峰漫話】尋炒栗車仔檔 保留城市記憶

每年秋風起,香港街頭就會看到炒栗子流動小販車仔檔,隆隆的火水爐聲,砂糖炒起的栗子,遠處就能聞到陣陣香味,炒栗子檔一般配搭煨番薯和鹽焗鵪鶉蛋和鷄蛋。記得少年時家住深水埗,黃金戲院附近很常見到炒栗子檔,每逢結伴去看電影就順手買一小袋栗子進戲院,邊吃邊看十分美味可口,糖炒栗子的風味,軟糯甘香,老少咸宜。
栗子也有南北之別,北京以良鄉出產的最有名,其實全國各地都有產栗子,並不局限於良鄉。香港巿面上最常見的是板栗和桂林錐栗。桂林錐栗體形較小,形狀圓、頂部尖尖,香味較濃,糖分較高,果肉質感較粉;而產自河北的遷西板栗,果體形較大扁平,味道較淡,甜度不及桂林錐栗。栗子被譽為「乾果之王」,《本草綱目》:「栗可治腎虛,倘腰腳乏力,日食十粒,並以豬腰煮粥助之,久必強健。」根據中醫理論,栗子味甘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益氣健脾、厚補胃腸的作用。所以自古以來,炒栗子都是一道十分受歡迎的小食。
香甜暖心「灌糖香」
古稱糖炒栗子為「灌糖香」,古詩云:「堆盤栗子炒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嘗,寒火三更燈半灺,門前高喊『灌糖香』。」炒熟後的栗子「中實充滿,殼極柔脆,手微剝之,殼肉易離而皮膜不黏。」這時候三五知己圍坐一起,來一杯小酒的確是人生的小歡喜。難怪詩人陸游品嘗栗子後欲罷不能,《夜食炒栗有感》:「齒根浮動嘆吾衰,山栗炮燔療夜飢。喚起少年京輦夢,和寧門外早朝來。」青燈夜讀,飢腸轆轆來幾粒炒栗子確是頗有風味。
近代名人中也不乏喜歡吃炒栗子,例如老舍、徐志摩、梁實秋和張愛玲等都十分喜吃栗子;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也鍾情於栗子羊羹,回國後還常常思念這種糕點,並囑託友人從日本漂洋過海寄來。事實上日本人也十分喜歡吃栗子,「天津甘栗」早於20世紀初經由天津港的商船運抵日本,日本漫畫中,《亂馬1/2》有拳法「火中天津甘栗拳」;《IQ博士》的栗子頭老師;《蠟筆小新》最愛的零食是天津栗子;還有叮噹百寶袋有提前延遲栗子等。栗子在日本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近年香港流動小販愈來愈少,鬧市的炒栗子車仔檔也漸少見,相信與同行業持牌人老年化和牌照數量減少有關。流動小販牌照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已不獲發牌,持牌檔主離世後被取消,也意味着一個檔口隨之消失。
根據食環署最新資料,2023年為止,全港僅餘287個流動小販牌照。香港作為國際城市,近年來又倡議「夜繽紛」,好應該效法北京、曼谷、東京、台北、吉隆坡等城市,容許一些地道小攤檔經營,保留這份城巿歷史記憶和文化特色,相信不但能吸引遊客,也能帶動消費。
◆ 圖、文: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