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國X張軍 京昆融合演繹莎劇《凱撒》

◆當代傳奇劇場的《凱撒》將京昆戲曲與莎士比亞戲劇相融合。
◆當代傳奇劇場的《凱撒》將京昆戲曲與莎士比亞戲劇相融合。

◆當代傳奇劇場《凱撒》海報
◆當代傳奇劇場《凱撒》海報

◆吳興國向記者展示舞台設計草圖。  尉瑋  攝
◆吳興國向記者展示舞台設計草圖。 尉瑋 攝

  今年的香港藝術節,台灣京劇大師吳興國將與昆曲王子張軍攜手合作,帶來改編自莎翁原著的《凱撒》,融合京劇與昆曲演繹古羅馬的政治風雲,又藉由科技與劇場的融合,讓觀眾穿梭古今,感嘆人類歷史命運的不斷循環。

  戲曲創新,從來是艱深過程。吳興國說,藝術家站在當下,無法準確預知時代的未來,然而不斷創發本身,就是未來。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香港藝術節提供

  莎士比亞與戲曲,古羅馬與當代;對於吳興國及其創辦的當代傳奇劇場來說,這樣的跨界別、跨時空組合似乎一點不出奇。

  「1990年,我站上英國皇家劇院,演的是改編自莎士比亞《馬克白》的《慾望城國》,莫名其妙地一舉成名。」吳興國說,之後自己不斷涉獵莎士比亞戲劇和希臘悲劇,甚至契科夫、卡夫卡與貝克特的作品,將這些西方經典與京劇相融合,也逐漸成就了當代傳奇劇場破格創新的風格。「就這樣勇敢衝刺,我終於體會到,為什麼我們的東西這麼有分量,其實是老祖宗(的寶藏)。」

  藝術家的精神

  站在當下的藝術家,不只滿足於承接傳統。吳興國對創作有着一腔孤勇,於他而言,面對時代交出答卷,有時意味着投石問路,有時意味着險處求生。「所有東西,越是內行,更應該從內行來改造自己、進步自己。」在他看來,沒有人知道時代的未來是什麼,創新也未必比傳統優秀,但若不去思考與嘗試,便是死路一條。「我們不只是學前輩的風範,更要學他們的精神,四大名旦沒有一個人不創作,他們創作起來讓後輩永遠趕不上是因為他們的人生、見解,所有的累積在那邊,這個最珍貴。我們演名劇,是因為名劇經歷了千錘百煉——創作者的、觀眾的、歷史長河的,但我們學到以後是否就滿足?其實你看到觀眾和市場時就要緊張了,那個是不饒人的。」

  他回憶當年在台灣千辛萬苦學成出師,迎面相對的卻是京劇的沒落,怎麼辦?拼着一身本領,他在絕地中闖出一條路,甚至跨過了中西文化的藩籬,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慾望城國》、《李爾在此》驚艷觀眾,雖然現今已是被捧上神枱的經典作品,當年卻也因為過於離經叛道而受到業界全面的非議;劇團甚至很長時間找不到場地演出,一度難以為繼。所幸所有種種,沒有澆滅心中熱血,當代傳奇劇場走過37年,作品是最好的註腳。

  「我和林秀偉(演出製作人及編舞)從雲門出來,我們知道雲門的現代舞是美國學來的,但是它沒有一天在跳美國的現代舞,所以它站起來了。我們都在說藝術家的精神,如果沒有這個精神,他一定抱着傳統不敢放,因為放了他就什麼都不是了。若我們一直演前輩的經典,歷史上自己能留下來嗎?那他要不要面對自己?所以我勇敢做到今天,做成功做失敗都不重要,我為京劇找到一個時代的未來。希望年輕人踩在我的肩膀上看得更遠,走得更光輝。」

  借莎翁筆觸 講當代世界

  莎士比亞的《凱撒大帝》講述凱撒被愛將卜拓思刺殺,最終導致共和制的解體。此劇在華語世界並不多演,吳興國卻覺得在疫後的當下,面對世界地區戰火的重燃與紛爭,演繹此劇別有意義。「莎士比亞說政治說了很多,但又很詼諧很有技巧,更重要的是,他把不同層次的角色、人類的階級環境,說得這麼到位。劇中主要是我和張軍兩個人演,一人分飾幾個角色,希望將我們學到的傳統的經驗,豐富到這個這麼有智慧的作品中去。」

  作品請來雷碧琦合作創作劇本,起碼修改了6、7個版本才見雛形。林秀偉介紹道,劇本的創作主要抓住「廢墟」與「劇場」的意象。「一個興盛的國家經過政治的變動或者民粹的喧鬧後從一個文明的國家變成一個廢墟,這是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劇場』,它裏面一直強調龐貝劇場是循循環環生生死死,沒有出口。」她笑道,對演員來說,劇場的確是殘酷命運之地,「你作為一個演員,進了劇場是走不出去的。你要演凱撒,便每天都要在這裏被刺殺27刀。吳興國與張軍,他們更應該知道演員與劇場的關係。於是,虛虛實實,從夢裏到現實,到時觀眾會看到導演如何呈現角色扮演,以及人生如夢如劇場的意象,一切都在不斷循環。」若歷史為舞台,人類命運的確一再重複上演,演出跳出莎翁筆觸,又再加入當代年輕人的視角,環環相扣中訴說古今。

  當代傳奇劇場《凱撒》

  日期:2月22日至24日 晚上8時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