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業首輪僅申輸入5251外勞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香港「北部都會區」、大型資助屋邨、鐵路和公路等各項大型基建工程陸續展開,預計建造業工人嚴重不足成為最大短板。特區政府推出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但首輪僅獲26份申請,合共涉及5,251名輸入勞工,不足1.2萬個配額的一半。建造業商會相信,輸入外勞較聘請本地工人的成本高,故申請不算踴躍。有工會直指,「請人難」未必如資方形容般嚴重,部分僱主更涉嫌以苛刻的招聘廣告,營造本地「請人難」的氛圍。
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首輪申請前日(16日)截止,僱主需在勞工處網站張貼招聘告示,證明連續4周請不到工人才可申請輸入外勞。發展局表示,會按程序審批有關申請,預計可於9月底或之前完成審批;獲批配額僱主應按《申請輸入勞工配額須知》所載述程序跟進,包括聘用合資格勞務公司招聘輸入勞工及為其申請簽證,最快今年第四季抵港。
工會:疑用苛刻招聘條件誇大「請人難」
港九搭棚同敬工會理事長何炳德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業內的確人手不足,但並未如僱主所言般嚴重,又以澳門為例,擔心輸入外勞後,領日薪為主的本地勞工成為「後備」選項:「本地工友八九成都是日薪制,若一個地盤需要10個人,承建商已申請輸入10名外勞,那僱主會否讓5名月薪制員工休息,另外再聘請5名本地日薪制勞工呢?」
他質疑僱主提出苛刻的招聘條件,誇大「請人難」的情況,例如平常日薪過千元的吊機車司機,「勞工處的招聘廣告請吊機車司機竟要求10年經驗、中英文書寫過關,日薪僅700元至900元,中英文都好的人誰會做地盤?招聘廣告開出的薪金根本背離巿場價格,誰會應聘?」工會已向發展局反映情況,但由於提出招聘條件是市場的「自由選擇」,工會也無可奈何。
商會:輸入外勞成本比本地高
香港建造商會執行總監梁敬國在節目上承認,確有聽聞僱主開出嚴苛條件招聘工人,或為符合輸入外勞條件,但強調輸入外勞比本地工人成本高,業內始終會優先聘請本地工人。
「以目前工程量及進度分析,申請輸入三千多名外勞屬合理水平,相信不會影響本地勞工。」他認為香港和澳門情況不同,輸入外勞也不會搶走本地工飯碗:「香港過去興建赤鱲角機場時,也曾大量輸入外勞,僱主也還是優先請本地人,沒見優先聘請月薪制外勞的現象。」
梁敬國解釋,地盤有不同工種,以紮鐵工人為例,不需長駐在一個地盤,只需每個地盤「做幾日」,因此不存在先聘用月薪工人情況:「日薪工人更符合成本效益。」
他重申,本港建造業除了嚴重人手不足,還面對工友老化的問題:「工友平均年齡已超過50歲,再過幾年退休潮會對香港發展構成很大影響,有需要透過輸入外勞,補充年輕勞動力。」
建造業分包商聯會會長伍新華則表示,首階段主要輸入負責與結構工程有關的勞工,如釘板、紮鐵及落石屎的工人。獲批來港工作的外勞,會入住元朗潭尾的中央宿舍。宿舍由建造業議會營運及管理,提供8,000個宿位,相信有充足空間提供接駁至工地的旅遊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