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被自殺」謠言 警談公墓下葬流程

埋葬沙嶺公墓的無人認領遺體,由2018年的422具下降至去年的256具。警方fb短片截圖
埋葬沙嶺公墓的無人認領遺體,由2018年的422具下降至去年的256具。警方fb短片截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黑暴文宣一直利用一些離世的死者作為煽暴藉口,包括最近造謠指,「黑警將大量義士『被自殺』後埋屍沙嶺墳場。」警察fb昨日再出闢謠專題,指出「沙嶺公墓」(墳場)由食環署管理,而埋葬上址的無人認領遺體由2018年的422具下降至去年的256具,他們大部分並非無名無姓,而所有死亡個案都經過衛生署法醫檢驗和死因裁判庭審查,確保在港不可能有人「死得不明不白」。警方呼籲尊重死者最後尊嚴,別再「消費」死者。

  無人認領遺體 1歲至40歲0%

  「沙嶺公墓」位於文錦渡,上世紀50年代開始後一直是全港唯一收容無人認領遺體的政府墳場,由食環署管理。2010年至2019年,無人認領遺體由最多的724具下降至去年的256具,數量大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科技進步,政府更容易確定死者身份,聯絡到死者家人的機會大增。

  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這些無人認領遺體中,0歲以下胎兒佔11%,41歲以上成年人佔超過85%,1歲至18歲及19歲至40歲均為0%,而無人認領遺體只佔約4%。

  在沙嶺公墓,墓碑是一排排數字編號,沒有人名。食環署高級衛生督察徐旭曦說,墓碑編號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T」,然後是下葬年份,然後是墓穴編號。他澄清,無人認領遺體並非沒有身份,這些遺體大部分都確定了姓名、性別和年齡等個人資料,只是去世時找不到親人,或者親人放棄處理遺體。

  經法醫檢驗 確保「死得明白」

  這些遺體和一般死亡個案一樣,所有遺體都有法醫檢驗證明,或經死因裁判庭調查,確保不會有人「死得不明不白」。

  徐旭曦表示,食環署只接收醫院或公眾殮房的遺體,處理無人認領遺體時,首先會核對死者身上的手帶資料及提交的文件是否相符,在確認死者身份後,才會放進棺材移離醫院或公眾殮房。在處理完畢後,每具遺體的資料亦會輸入電腦存檔。

  至於遺體是土葬還是火化,則取決於醫院或公眾殮房的文件指示。土葬遺體,會即日送到沙嶺公墓埋葬,要火化的亦會即日送往政府火葬場安排火化。

  徐旭曦又說,食環署網站亦有專門網頁協助市民尋回自己的親人。申訴專員於2018年建議食環署提供專門渠道,協助市民尋回自己的親人遺體,以提升服務質素。署方遂於翌年建立這個無人認領遺體搜尋系統,方便市民尋找先人遺體。

  警方表示,沙嶺公墓(墳場)的死者,生前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即使無人認領,也同樣應該得到尊重,不應該「一廂情願」地將死者想像成「被殺」的無名屍體,否則就是褫奪了死者最後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