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麵包的抉擇系列(五)】文化藝術產業化 策展人才需求增 加強溝通拓人脈 幾番砥礪方成才

●展覽「Chur夠未!」現場。
●展覽「Chur夠未!」現場。

●「Chur夠未!」是Gordon首次參加策展的展覽。
●「Chur夠未!」是Gordon首次參加策展的展覽。

●何景熙(Gordon)嚮往未來能成為策展團體的一員。
●何景熙(Gordon)嚮往未來能成為策展團體的一員。

●Gordon不時觀摩不同展覽,在當中取經。 受訪者供圖
●Gordon不時觀摩不同展覽,在當中取經。 受訪者供圖

  香港在文化藝術領域應如何扮演自己獨特的角色?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讓文化藝術「引進來」和「走出去」,規劃頓為從事藝術行業的人注入動力帶來希望,期待不再出現搞文化藝術的人難以養妻活兒的悲哀。然而,要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涉及要素眾多,人才、資源、市場,培養藝術從業者的土壤,市民欣賞藝術的能力和熱愛氛圍及政策扶持等,可是香港沒有像北京的798藝術區文創基地,連一間專業藝術學院都未有。倒是有一班青年藝術從業者勇於與殘酷的現實較勁,必須聽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要,感受他們如何在找尋理想與麵包中掙扎。香港文匯報一連五期請成功藝術家傳授他們如何能共同擁有理想與麵包的技巧,以經驗為他們加油!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步伐才會加速向前!

  要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必須要有藝術市場,藝術創作亦要步向產業化,而負責把藝術家的作品推向市場的策展行業不能忽略。近年香港藝術氛圍逐漸濃厚,隨着不同藝術場所落成,帶動藝術文化從業員的需求上升,亦吸引年輕人入行當策展人,惟策展人(Curator)工作之路,知之非難,行之不易,策展工作往往會遇到不同的挑戰,需要藝術知識、經驗和人脈關係。如何為行業培養輸送人才? 從在藝術圈子工作多年的策展人的經驗分享、給予建議可對選擇在這行發展的新人帶來啟示。 ●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美婷

  策展人是各個展覽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他們身兼重任,負責着整個展覽的籌備工作。現時香港策展角色可分為兩類型:在機構任職的策展人、獨立策展人。兩者在籌備展覽時的考量點也不同,機構策展人以自身藝術空間條件出發,構思展覽主題和形式;獨立策展人不隸屬於任何機構,能自由地選擇工作範圍和內容。

  策展初哥需多睇展覽偷師

  何景熙(Gordon)是青年廣場職場體驗計劃中的實習生,他更是早前舉行的展覽「Chur夠未!」之策展人,Gordon是音樂人,但對藝術同樣感興趣,Chur展是他首次參與策展的展覽, 「我和年輕藝術家們溝通後,發現他們缺少作品展覽的機會,因此便有了舉行Chur展的構思。」

  策展初哥,起步總是困難重重,難在沒有經驗的加持,要由無變有,得花上大量時間作資料搜集,「我本身沒有很多藝術背景,對於一個藝術展覽的要求、內容呈現的深度我也是邊做邊摸索,主動和藝術家們交談,即使是藝術家簡介的字體字形,甚至字數這些細微的位我也需要研究。」

  完成策展人工作後,Gordon坦言改變了他原先對策展工作的看法,「我本來想像的策展工作是,我構思主題、邀請好的藝術品參展、串聯作品並將展覽命題,我以為策展的工作很簡單,只是在場地分布好作品就行了。」經過是次策展體驗後,Gordon發現,要令每個作品都有特色,在策展上需花上很多心血,「例如有些作品較大件,或顏色較鮮艷,若把它放在當眼處,容易令其他作品被忽視,如何把藝術品的訊息用簡單的方式正確傳遞出來,也是我所學習到的事,其次是資金的運用、場地的限制也有技巧,我希望盡量能協調到藝術家的需要。」

  為了展覽能更好地呈現中心思想,Gordon花了很長時間「做功課」,「我也不停到訪藝術展覽,參考別人的展覽如何組成,吸收各個展覽的精彩要點,再努力在自己的展覽中呈現出來。」

  當然不少得請教專業人士的意見,因Chur展需預先收集藝術家們的構思計劃書,經評審後篩選合適的計劃書以撥出資金讓藝術家完成作品,Gordon直言,最初收到計劃書時,也曾擔憂部分計劃書上所描述的成品,其製作運用的資金會超出預期,「我們當中也要衡量,這些計劃書是否真的能在合理運用資金下完成作品,這些也要有一定的藝術知識,才能評估藝術品的製作成本,這部分我便要詢問專業人士的意見了。」

  因為Chur展可於青年廣場中展出,因此解決了一般策展中最麻煩的場地問題,「這次場地問題是最輕鬆的事,反而在調節和呈現不同藝術家的藝術作品、資金管理和推銷展覽是最困難的。」Gordon說。

  展覽最後有約3,600人次入場,Gordon坦言傳媒的關注和入場人數令他喜出望外,「期望下次展覽仍可繼續利用藝術探討生活。」對Gordon而言,是次的策展工作為他日後繼續投身策展行業打下了強心針,更嚮往未來能成為策展團體的一員。要投身藝術策展行業,加入藝術團體成為策展助理或見習生,可能是邁向理想的第一步,但Gordon坦言,在藝術團體中提供的這些職位並不多,「可能一間藝術館只有兩個位,因為職位競爭也激烈,所以還需過五關斬六將才能脫穎而出。」此外,他也留意到各機構對策展助理的入職要求,當中發現到策展行業成為了專業的範疇,「因此我在未來也有打算修讀與策展相關的課程,往策展人的方向進發。」

  接受培育由低做起

  建立藝術眼光

  藝術策展工作需求增加,需要人才自然增多,想入行的人多了,因此帶動坊間也出現了不同的策展課程,其中HART Haus今年首辦HART策展培育計劃,計劃為期五個月,為與時並進,課程設有時下熱話如Digital art(數碼藝術)和NFT(加密藝術)等內容,當中邀請了四位資深策展人作專業知識分享和交流,導師之一的陳芍君(Hilda)為獨立策展人,她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提及到本地策展人的需求情況。

  Hilda認為,近年因不同藝術場所的落成,策展工作崗位職位需求量較以往上升,「多了機會給畢業生投身不同的策展崗位,在畢業生角度而言,策展的職業路線、晉升空間也比以往清晰。」策展工作雖然大同小異,但在不同機構任職策展,體驗都會不一樣,「例如在博物館也會有很多策展的工作崗位,我認為要視乎申請者的性格和喜歡的工作環境而選擇合適的策展崗位,大與小的藝術空間做策展所運用的技巧和體驗也很不一樣。」

  現時策展人工作並無特定的入職要求,但Hilda指,加入機構策展團隊,門檻必然比獨立策展人高,「可能會要求有一定的相關經驗,或對某一類型的藝術範疇有認識。」她也強調到行業十分重視「人脈」,建議想入行的人如正修讀藝術管理等相關課程,要盡量爭取實習機會,「多認識藝術行業工作的人,其後若有工作機會出現,便有途徑聯絡你,這個行業很重視人脈,人脈關係好會較易獲取到相關工作。」

  她也建議新入行的人,可先申請做機構或藝術空間策展相關的工作,「可以由低做起,在機構工作會較易接觸到不同的藝術家,在當中能獲取到更多經驗,也能得知流行議題內容,建立自己的藝術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