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字水樂春風】李斯諫逐客 秦國留人才
以往中文科教科書中,有收錄李斯的《諫逐客書》一文。此文可算是議論文的典範,甚至被尊為「駢文之初祖,漢賦之先驅」。它辭藻華麗、氣勢宏偉,文字鏗鏘有力,更是李斯的人生轉捩點,相當重要。
戰國時代,遊士說客遊於列國,競將見識才學,獻給各國諸侯,望能見用。當時也有很多客卿來到秦國,寄居於相國大人、一代權臣呂不韋之門下。他們之中亦有一些人,被呂不韋推薦委派出去做官,如此一來,就形成了一個權力集團,另一方面也影響了秦國貴族的晉升機會,引起秦國貴族不滿,最終出現強力反彈。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秦王政十年,相國呂不韋因嫪毐謀反事件受牽連而罷相,歸返食邑洛陽。同年,秦王突然下逐客令,驅逐所有在秦之六國人士。這「逐客令」來勢兇猛,一時間在秦之六國人士紛紛匆忙離開。
其實,「逐客令」的導火線,與興修一條農渠有關。那時正值韓國苦於被秦國攻打,想找一個方法可以消耗秦國的人力,乃派一位名叫鄭國的水利工程大使做間諜,來建議秦國開鑿水渠。凡興修水利,必然動用大量民工,這就可令秦國耗費人力而不能攻韓。
這位水利專家的設計非常浩大,修好的「鄭國渠」長三百多里,由西向東,橫跨渭北平原,可以灌溉關中四百多萬畝良田。而且,這水渠含有大量泥沙,用以灌溉鹽鹼地,可以改變鹽鹼地為良田,使關中成秦國最富庶的地區。
間諜身份洩露 秦王下令逐客
不過,正當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時,有人揭發了鄭國的間諜身份。秦王大怒,一方面捉拿鄭國來審問,另一方面指由鄭國到相國呂不韋、謀反的嫪毐皆非秦人,對秦國構成很大的隱患。所以,他下令驅逐那些在秦為官的六國客卿,並罷免呂不韋相國之職。
呂不韋雖被罷相,但他在洛陽的家每天都賓客盈門,熱鬧得很。因為除了六國的遊士說客外,呂不韋本身就有食客三千,因他一方面招賢納士,欲與戰國四公子媲美;另一方面召集門客為自己著書立說,想名留千秋。
他的門客替他編成了《呂氏春秋》一書,吸納了先秦諸子百家的精華。書成之日,他將書懸於咸陽城門上,言若有人能改一字,賞千金。試問在如此氣勢下,又有誰敢改?這氣焰和政治威脅,試問秦王如何能忍?一紙詔書,就迫得呂不韋服毒自殺。
當秦王審問鄭國時,鄭國坦誠本身初是間諜,但入秦後已深受秦國的感化,全心全力地為秦國效力,已無二心。秦王查看水利渠務成績,也相信鄭國的話。
這時位列客卿的李斯,本為楚國上蔡人,也在被驅逐之列。為了自保,也為了拯救在秦的各國賓客,向秦王上了有名的《諫逐客書》,文中論述逐客之失。秦王政看了之後,立刻撤銷逐客令,恢復他的官職,並重用他。
李斯在文中歸納出三大論點:他先列客卿對秦有大功,其次逐客是重物輕人,最後是逐客反助六國。他列舉歷代秦君皆重用客卿而令國家強盛為論證,如穆公用百里奚、蹇叔,孝公用商鞅,惠文王用張儀,昭襄王用范睢,他們都是外國來的客卿,但對秦國都立下豐功偉績。
這些「來事秦者」,既對國家有貢獻,更是秦國先祖們所實行的。至於李斯所提的第二個論點,就更簡單。秦王若喜歡六國的財富珠寶、土地美女、風俗音樂,反而要驅逐六國的人才,豈不矛盾?
無論是人才還是人力,都是天下各國所積極爭取的,若秦國逐客,則有如第三點,主動削弱自己而幫助了六國,令六國人才不敢再到秦國,這叫「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和「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李斯反覆論證,但聰明地不去駁斥秦國貴族的挑撥和壓迫,純粹以秦國過去的崛起為理據,又加上以未來統一的大業着想,成功打動秦王,讓秦王收回逐客令,大家就可知道李斯這篇《諫逐客書》有多大威力了。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