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裏行間】薛興國的「漫話式」
黃仲鳴
薛興國逝去已一年多,有時經過他在天后的居處,都有無窮的感喟。他的死,很多朋友都感到疑惑,感到傷痛。最可惜的是,再看不到他的食經,看不到他在報端「漫話式」的專欄。
逝世前,為了稻粱謀,他百無一用是書生,家也無恒產,搏命四出找專欄來寫。可是,區區一塊、兩塊,甚至三塊的「豆腐乾」,又怎可解他的燃眉?
他是在貧困之中死去的。
他為人稱道的是,曾為古龍捉刀。可是,他就僅於代筆,要他自行創作就不行。去世前,他有兩大宏願,一是開始寫武俠小說,大綱也擬好了,資料也找了,背景是明朝戚繼光抗倭寇。但只聞樓梯響。飯局中,他說得眉飛色舞;以他代筆的經驗,小說應有苗頭吧?我們只落得個引頸待望。另一是將他認識的古龍,好好寫本回憶錄,但又令我們空望。
前文說他是「漫話式」寫作。不錯,劉逸生在陳永正《市井風情——三言二拍的世界》的〈序〉中,指小說除了評點、考證、評論之外,還有第四種形式,即所謂「漫話式」。「漫」也者,似不經心而實經心,似非着力而又着力。薛興國的專欄文字、食經,都是這種風格。他寫不出長篇論文,寫不出大塊說理文字;一千幾百字的小段文字,他就控馬自如,奔放馳騁。食經如《吃一碗文化》、《說文解食》都用這種「漫話式」。
另一部《通宵達旦讀金庸》,也是這種書寫方式,而非研究文字,雖然這書列為「金庸研究」第15部。全書分為愛情、英雄、人生·家國、武術、奇書等章。每一章都是環繞這主題來寫;而每一篇都是獨立的。這就是他一貫的「漫話式」專欄。內容也無評點、考證,只有評論。例如他在歌頌楊過和小龍女之愛時,說:「……更可以說是反現代,因為現代社會裏,還有教授為了和學生相戀而被學校開除的事呢!這真是最最荒謬絕倫的事。……」
又如他在「英雄篇」中,說喬峰是「英雄中的英雄」,郭靖是真英雄,楊過是「大俠」,韋小寶是「市井英雄」,薛興國都是憑書直說,是「漫話式」的。
這書還有一「亮點」,是倪匡寫的〈序·煙斗三隻為賀〉。薛興國是「煙斗王」,倪匡當然知道,所以薛寫金庸,若能準時交稿,倪匡便以三隻煙斗為賀,結果是,薛並無甩拖。不過,這〈序〉之成,倪匡並無先睹薛稿,只是深信他「一定不會讓金迷失望」。文中有一段描述薛興國:「先生酷愛運動,諸如登山採花,潛水射魚,無所不愛,無所不通,無所不精……」
這段「閒扯」,真令我大笑不已。薛興國足有殘疾,登山或勉強,潛水怎可能?我所識的興國,從沒聽過、看過他「運動」。有人推崇他是「識飲識食」,也是亂說,他只書寫、研究而已;對吃,他毫不講究,每每一碗牛腩麵,一碟叉鴨飯,風捲殘雲,醫飽肚就完事了。
噫!想起與他共飯的日子,傷感又來了。